感觉统合(Sensory Processing 或者 Sensory Integration)是指人体的神经系统整合人体不同的感觉系统接收到的讯息,然后做出适当的动作或者行为反应。
感统失调(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或者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就是上述的这个处理过程出了问题,由于大脑不能接收到某些信号,或者不能把接入的感觉信号完整的统合起来,又或者不能恰当的处理这些信号而导致不能做出最适合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能力,身体情况,情绪状态还有行为本身都会受到影响,有时还是很严重的影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这种感统失调不是指所有的感觉都出了问题,而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刺激反应都是不同的。只有当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感统处于较为极端的时候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才会被真正诊断为“感统失调”。
那么是不是只要我们的感统没有处于极端情况,我们就不用理会了呢?也不是,虽然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导致每个人的感统偏好不同,但是神经系统在我们出生后还是在持续发育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孩子的某些表现及时发现他在某些感统方面的不足,在孩子7岁前都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调整的,通过这些调整可以让孩子在日后的发展更为均衡。
如果有人定义你的孩子是感统失调,请不要特别担心,因为感统失调不是病,感统失调与孩子的智力水平也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大部分感统失调的孩子都有某一方面的天赋。感统失调的孩子只是他们的大脑处理特定感觉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的孩子需要用他们能够理解和适应的方式来教导和对待。
其次,感统失调的孩子的家长也无需自责,感统失调的原因并不是家长做错了什么,更大程度是由孩子的基因决定的。
还有就是,孩子感统失调是较为常见的,感统失调越早干预得到改善的机会越大,而感统失调干预不需要依靠医疗手段,根据孩子的情况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是最好的办法(在美国,有专门针对感统失调的职业治疗师,但是在中国目前貌似还没有。同样在美国,有专门针对感统失调的非营利性机构,中国虽说也有一些提供感统训练的机构,但是专业度很难评判。现在常见的早教中心的课程中的有些内容算是感统游戏)。
但是值得家长注意的是,现阶段即便是在美国,绝大多数低龄儿童教育从事者对感统失调都是不了解的,更不要提在中国了。孩子的感统失调表现很容易被认为是不听话,不合群,不专心,不爱学习等等,而家长也会被则责怪说教育方式不当。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家长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感统失调的表现。